D、教育强调个人的全面培养
2.《学记》中说到不同学年要有不同的境界,其中三年应达到的水平是。(C)
A、离经辨志
B、博习亲师
C、敬业乐群
D、论学取友
3.《学记》中的“中年考校”的“中”是“挨着”的意思。(×)
1.古代大学的最终指向是。(D)
A、知识
B、建国
C、修身
D、治国
2.人类对万物的认识是通过“类”来展现的。(√)
3.知类和通达是相辅相成的过程(√)
1.大人之学的体现不在于(D)
A、人的本质
B、“天大、地大、人亦大”
C、人普遍的共通的精神本性
D、贵族身份
2.先秦时期进入“大学”一般需要贵族身份。(√)
3.《大学》带有深刻的春秋以前的贵族大学的烙印。(√)
1.儒家强调人的追求、思想和修养上的平等所体现的道理不包括。(A)
A、是不符合时代需求的
B、为阶级社会注入动荡与活力
C、儒家的精神来自于历史
D、体现了平民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渴望
2.对《大学》的评价不准确的是。(D)
A、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进步
B、是平民对贵族的胜利
C、是平等精神作为人类的本质价值在历史上的具体体现
D、是平民阶级已经征服贵族阶级的标志
3.《大学》对于传统有一种深刻地、彻底地继承。(√)
1.《大学》的聚讼是由谁开始的(B)?
A、董仲舒
B、朱熹
C、王阳明
D、程颐
2.下面哪些是“格物致知”的训诂大家?(D)
A、郑玄
B、司马光
C、章太炎
D、以上都是
3.“错简”是指古书中文字次序错乱。(√)
1.“在止于至善”一句中关于“止”的解释不正确的是。(D)
A、有“朝向”之意
B、“趾”的本字
C、本义是“脚”
D、是“终止”的意思
2.“在明明德”一句中关于“在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:(B)
A、“存”的意思
B、和“是”等同
C、指精神思想的专注状态
D、是一种主体的凝聚
3.“明明德”和“亲民”是“至善”的内容。(√)
4.“念兹在兹”中“念”和“在”的意思相近。(√)
1.《国语》中出现的对“昏德”的描述包括。(D)
A、贪冒
B、辟邪
C、粗佚
D、以上都是
2.对“明德”的理解正确的是。(ABC)
A、先秦古人讲明德着眼于君道
B、先秦的明德就是明德之政或明德之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