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有用的网站O(∩_∩)O

超星尔雅学习通《大学精读》章节测试答案

4.抛弃传统的过程本身就带着传统的烙印。(√)

1.被称为亚圣的是。(C)

A、庄子

B、荀子

C、孟子

D、曾子

2.圣王之所以为圣就是因为他们的出身都是高不可及的。(×)

3.明明德根本特点在于它的普遍性。(√)

1.王阳明是如何驳斥朱熹“新民”的观点的?(D)

A、认为《大学》中讲的是自新,而非“新民”

B、《大学》中具有“亲民”的思想

C、儒家文献中有“亲亲而仁民”的传统。

D、以上都是

2.朱熹把亲民阐释为新民。(√)

3.“子为父隐”体现了“亲亲之道”。(√)

1.郑玄认为《大学》的旨趣在于。(B)

A、修身立德

B、为政之德

C、礼

D、法

2.“止于至善”中的“止”有哪些词意?(ABC)

A、停止

B、至止

C、止居

D、脚趾

3.《大学》提出了三纲八目,其中“三纲”是明明德、亲民和止于至善。(√)

1.佛教八识中,第八识是。(D)

A、舌

B、身

C、意根

D、如来藏

2.最早期古人认为“定”的动力和源泉是来自于。(C)

A、统治者

B、贤者

C、天

D、地

3.在《大学》里,“定”、“静”、“安”的含义没有区别。(×)

4.佛教用语里,“一丝不挂”是没有穿衣服的意思。(×)

1.对“静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。(D)

A、从“青”

B、从“争”

C、古同“净”

D、只有无声的意思

2.从“釆”的字不包括。(B)

A、番

B、采

C、悉

D、释

3.古人对“安定”的理解在于强调有序。(√)

4.“静”是内在有序所体现的一种安定的状态。(√)

1.“安”所强调的秩序是。(B)

A、外在的规范

B、内在的自然

C、外在的自然

D、内在的规范

2.“安”体现了从规范秩序走向自然而然的过程。(√)

3.“定”偏重于“礼”,“静”偏重于“乐”,“安”偏重于“自然”。(√)

1.对语言中的异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。(D)

A、蕴含在词意中

B、蕴含在所处的语境中

C、解读古典时不能错过异信息

D、异信息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

2.在解读经典时不仅要还原词意,也要还原语境。(√)

1.对《大学》中“虑而后能得”中的“虑”理解不正确的是。(D)

A、从“思”

1 2 3 4 5 6 7 8 9 10 11